自有教學活動以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高效教學問題。在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效課堂的建設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必須探究的問題。
一、什么是高效的課堂教學。
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高效課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的提升和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的三者之和所達到的效果。三者課堂教學的效果越好,課堂效率就越高。高效課堂有兩方面的規(guī)定性,一是時間的規(guī)定性,二是目標的規(guī)定性,離開目標無所謂效率,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是評價一節(jié)課是否高效的主要標準。一是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制定恰當而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做到目標既不過大,也不太小,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不能隨心所欲。
二、為什么要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理念逐步得到落實的大背景,構建高效課堂是解決“課時緊” 和 “課時任務重” 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授課方式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段更新,不斷擺脫過去的陳舊思想,落實新的教改理念;不斷改變過去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而采用“引導”、 “啟發(fā)”等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積極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是每一位老師實施、貫徹新課改理念的當務之急。
三、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1. 課堂前,充分備課,備教材、備學生。
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充分備課。備課不僅備教材,更要備學生。首先,每位教師必須充分吃透課標和高考大綱,深入研究教材。新課標教材的典型特點是:模塊散亂,內容詳盡。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刪減和修改。例如,我所教的兩個班集體的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水平差異太大,因此,我在研究教材的同時,對不同的班集體設置不一樣的課堂活動練習。對學習層次比較好的班級,我讓他們自主討論,創(chuàng)設情景,表演對話,目的在于“調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然而,對于英語學習基礎較差的另外一個班而言,我只讓他們把現(xiàn)成的對話表演出來,目的在于“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糾正他們的語音語調”。其次,教師在備課的同時一定要“牢記學生的實際能力”。例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將課文的學習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用學生熟悉的單詞、句型。只有通過這些方式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 課堂中,明確教學任務,優(yōu)化教學手段。
第一,積極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著名教育學家泰勒說“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也有專家指出:“考察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币寣W生主動參與就是要采取多種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開端引趣,激發(fā)欲望;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發(fā)掘魅力,引起興趣;開展比賽,適當競爭;刻意求新,相機誘導;深入淺出,幽默形象;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巧用游戲,學“玩”結合;以情激趣,親師信道;科學難題,引人入勝等都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好思路。例如,在外研社新課改英語必修三的課程學習中,第三單元講自然災害中的地震,我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課文的學習和3月11日發(fā)生在日本9.0級大地震相聯(lián)系,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放一些最新圖片和視頻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自然災害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又如,在學習了三單元的地震后,又即將學習4單元的沙塵暴,生活在西南丘陵山區(qū)的同學們沒有經歷過沙塵暴,但是,我們教師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發(fā)生在3月25日科威特的特大沙塵暴,通過這兩單元的學習并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常見的自然災害每天都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喚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所以,高效的教學課堂需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能力,注重語言的“輸入”和“輸出”。與數(shù)理化不同的是,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從而達到“量變引起質變”。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學習任務繁重、作業(yè)繁多,基本沒有課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甚至連課堂上的內容都沒有時間消化。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引導學生的應用能力,要學會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通過造句、編對話、寫作文等方式運用出來。例如,我上課經常會把以前學過的單詞,短語,句型通過造句的方式得以復習,不斷地在同學們腦海中加深這些語言知識,久而久之,他們就牢牢地掌握了這些知識。更令人驚奇的是,同學們很快學會了這種知識“復現(xiàn),活用”的能力,他們在平時的聽力訓練中積累單詞、短語、句子,然后用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當學生體會到這種“輸入”與 “輸出” 的巧妙關系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他們感覺是在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老師學習。因此,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第三,改革方法,尊重差異。新課改的教材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教材”、“照本宣科”等傳統(tǒng)套路。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本地實際,結合學科特點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先進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們在課堂上不再是憑借“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如果能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條件,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教學圖片、掛圖、實物教具和學具等作為輔助教學的有效手段,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尊重差異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在學習能力和水平、學習傾向性上表現(xiàn)出的個別差異,在教學目標、課堂提問、分組討論、課堂練習、課外作業(yè)等方面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統(tǒng)籌兼顧,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境界和水平。特別是對學習后進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要給予他們發(fā)言和活動的機會,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肯定,而不能讓后進生在課堂上只當配角和觀眾。例如,一個班集體中,學習好的同學或許并不擅長表現(xiàn)自己,筆試成績好的并不一定口語也好。所以,我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任務和要達到的不同教學目的分配不同的任務。目的在于人人參與,人人學有所獲。讓尖子生有引領的風范,讓后進生有表現(xiàn)的機會和追趕的信心。
3. 課后,精選習題、鞏固運用。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老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課內損失課外補,將大量未進行選擇的甚至是重復性的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在課外完成,造成學生在課外疲于奔命,應付作業(yè)的現(xiàn)象,可以說沒有精心設計作業(yè),是造成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精心設計,數(shù)量要精,質量要高。加強作業(yè)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復性、低水平的作業(yè),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fā)展的余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由之路。
以上是我在貫徹實施新課改過程中,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新課改背景下怎樣構建高效教學課堂”的拙見,希望能在以后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更多的、更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意見。構建高效課堂是教學工作永恒追求的目標,需要我們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我們要認真?zhèn)湔n、精心準備,認真落實教學常規(guī),學習和借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切實開展校本培訓,加強專業(yè)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扎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通過高效的校本教研來推進高效課堂建設。
撰文:李雪梅 楊佳順
圖片:無
審核:丁勁松
上傳:楊佳順